查看原文
其他

深圳大学史上最年轻正教授诞生,年仅26岁!

《大学生》杂志 中国大学生网 2021-10-08

棋后侯逸凡介绍自己未来的规划

7月10日

26岁的四届世界棋后、

中国国际象棋队队员

侯逸凡正式受聘为

深圳大学师范学院(教育学部)

体育学院教授

她也成为深圳大学历史上

最年轻的正教授!

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姚正武为侯逸凡教授发聘书。2020年1月,深圳大学发布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简章,面向全国招收75名运动员,其中国际象棋项目首次招生

最年轻的正教授年仅26岁,这是一个足以激起人们好奇心的消息,但对事件的主人公侯逸凡来说,不过是自己传奇生涯的延长线罢了。

侯逸凡曾经在北京大学国际象棋公选课任助教,平时也有机会前往学校“客串讲师”。不过这次不同,未来4年,侯逸凡将在深大承担起教授的全职工作,包括理论及实践授课。
侯逸凡,5岁学象棋,2003年进入中国国际象棋队,2010年成为国标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女子世界冠军

与很多早早放弃学业、追逐职业棋手之梦的人不同,侯逸凡想上学。即便在那些被下棋占据的童年时光里,她也每天都会挤出时间学习。
2012年,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她决定去北京大学上学,成为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本科生。期间,她下棋念书两手抓,不仅在各种国际象棋大赛上拿奖,还打败一众学霸,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。
2017年,在被誉为“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”的世界级奖学金——罗德奖学金评比中,侯逸凡脱颖而出,成为罗德学者。之后,她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求学。

左手握书右手执棋
2013年3月15日,侯逸凡发了条微博,贴上了思修课的一页PPT,并写道:“思修课还蛮欢乐滴~~”
网友惊讶地回复:“思修难道不是大一的课程吗?”
尽管微博认证是“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”,但最近侯逸凡在微博上的发言,更偏向新身份—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本科生。
摄影/陈澍祎 化妆/晓雪

她会与同学讨论选课,偶尔贴上自己的照片,摆出俏皮的表情;她积极转发北大校园社团的视频,分享她参加校园公益活动的感悟——就像一名普通的大学新生会干的那样。
在此之前,侯逸凡的生活轨迹几乎从来没有和普通学生的重合过。
5岁那年,她与国际象棋结缘,偏离了大多数孩子“小学——中学——大学”模式,从此南征北战国内外高手。仅仅19岁,她已收获了绝大多数同龄人从没想过的荣耀。
摄影/陈澍祎 化妆/晓雪


在燕园,她跟《大学生》杂志的记者一再强调,自己“以学习知识为主,能多学一点是一点。”
采访前一天,是侯逸凡19岁的生日。这一天,她从早到晚课程排得满满的,没有生日party,也没有特别形式的庆祝,生日就在课堂中度过。
但是,侯逸凡觉得在燕园的第一个生日过得特别充实,毕竟上大学是她的渴望,“我的前辈们,退役后的道路相对固定,大多呆在棋院”。
侯逸凡希望自己的道路更宽广,在国际象棋棋艺不断进步的同时,也能找到一条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。所以,她选择了上大学。
最后的最后才是天赋
回首学棋路,侯逸凡总结了自己三大成长要素——机遇、帮扶和天赋。
侯逸凡很早接触国际象棋,7岁背井离乡北上山东学棋。“出发前两天,我还在写暑假作业呢,爸妈告诉我要去趟山东学棋。我当时想,不管怎么样9月1日开学前肯定能回来。”她投奔的老师是专门教青少年下棋的童渊铭教练。
接着,侯逸凡被要求与男孩子对阵,“结果下得还挺好”,便留下来了。9月1日开学了,侯逸凡回不去了。她的人生路在这个仓促北上的夏天转了一个弯,向着专业棋手之路前进,“能结识到童渊铭教练,就是机遇”。
不到两年,侯逸凡就进入国家队集训。2005年,她拿了全国女子选拔赛和一个分区赛两个冠军;自那之后,她逐渐成为国家队的正式军。
2005年,侯逸凡才11岁,稚气未脱的女娃娃可以“为国出征”了。就算为国出征,基本的生活还是需要被照料,逸凡的妈妈一直伴其左右;到北京后,逸凡爸也向单位请了长假,前来陪伴妻女。
逸凡说,如果一路上没有这么多的帮扶,她不会如此迅速地成长。父母牺牲事业,让逸凡学棋心无旁骛;教练传授棋艺,给她的启发早已超出棋盘上的那一方天地;朋友支持鼓励,让逸凡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体会到一份温暖……
在逸凡看来,每位职业棋手都非常努力,自从接触了国际象棋,她每天都要下棋3~5个小时。
但是,能有天赋是幸运,“棋艺到达一定水平会遇到瓶颈;在迷茫不知如何突破时,天赋可以让你在瞬间柳暗花明,从死胡同中走出来。”
要是有天赋又感兴趣还很努力,那就是翻三倍的幸运了。自认“不算很有天赋”的侯逸凡,用差不多10年的时间,完成了从学棋女童到棋后的成长。
输的那盘棋
谈起自己的成绩,侯逸凡总是轻描淡写。说到崇拜的棋手,她声音一下子轻快了许多,语速蓦地加快,夹着兴奋和向往:“卡尔森(挪威人,国际象棋职业棋手,人称“棋坛莫扎特”)、菲舍尔(已故美国国际象棋大师,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)下棋特别流畅,走得还特别精准!”她一下子变成不淡定的小粉丝。
女子国际象棋界的传奇人物小波尔加自然也在侯逸凡的“有天赋棋手”的名单上。小波尔加是女子棋手中唯一跻身世界排行榜前100位的传奇人物,曾一度世界排名第8。小波尔加曾保持了对战女棋手不败的记录,而这个不败金身在2011年被17岁的侯逸凡打破。有人说,这简直就是历史性的一刻。
“就算我战胜过她,那也不意味着我就打破了什么,那只是一盘棋。”提到这段辉煌战绩,侯逸凡并没有大谈特谈的意思,“就算有朝一日,有哪个女棋手能破了她的记录,也不能说超越了她。毕竟年代不同,没有可比性。”


输或者赢,侯逸凡也不是完全满不在乎。提起2006年输的一盘棋,她至今耿耿于怀。
那是2006年的世青赛,侯逸凡12岁。侯逸凡把赢定了的棋走输了。“最郁闷的是,这盘棋还对最终成绩产生影响。”因为,第一至四名选手的分数相同,需要计算小分,这盘棋的失利,侯逸凡将冠军拱手让人。至于最后的名次,她已记不清了,但是,这盘棋被列入了她“最郁闷的下棋经历”,封存于记忆中。
侯逸凡并不执着于冠军的名号,她计较的是这是一盘可以不输的棋,“在淘汰赛赛制下,偶然因素很大,一招棋的失误可能导致整盘棋的失利。比赛对心理和生理要求比较高,比如,有一盘棋曾连续下了七个多小时。能否得到冠军,不是衡量是否是成功棋手的唯一标准。”
至于侯逸凡自己的衡量标准,“我的成功定义很模糊,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。”侯逸凡解释,目标定得太过具体,一旦达到会陷入空虚迷茫;目标定得太过虚无缥缈、遥不可及,短时间内难以完成,又会或多或少感觉沮丧。“所以,我的心态很乐观,随遇而安就好啦,我不是很有野心。”
侯逸凡在燕园探索着国际关系的世界。
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,有时正像国际象棋中使用的战略战术;而课堂上学到的“换个角度看问题”,在波谲云诡的棋盘上同样适用。在两套知识体系的交汇碰撞中,侯逸凡期待着不一样的火花。
在北大,大一新生侯逸凡第一个学期修了15个学分的课。不过逸凡坦言,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比赛,但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,也让逸凡体会到一名普通学生的生活。“很多课都很有意思,比如,国际关系概论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;政治老师幽默诙谐,各种当代现状听得很high。不过,我经常参加比赛,很多内容都没听到,很可惜。”
在北大,她的身边有了更多年龄相仿的朋友,而他们在对专业的理解和学习的方法上都有独到之处;之前几乎没接触过国际关系的逸凡将课余读物更新换代,把曾经喜欢的小说、人物传记换成了大部头的专业书籍……
多年不曾在校园生活的侯逸凡,或多或少还是觉得有些不习惯。“我睡觉浅,在宿舍睡不好。”校方并没给棋后优待,只是体谅她需要外出比赛,允许她请假,帮助协调考试时间,除此之外,侯逸凡没有特殊待遇。
在向大学生的身份转换过程中,逸凡也体会到北大的藏龙卧虎。“我走的地方多,阅历见识比较广。但是,我的同学们在学习能力、方法甚至做笔记的习惯上,都比我强。他们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很犀利,提醒着我——哦,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思路。我经常觉得自己的思维不开阔。”
这些同学,被侯逸凡视为“大牛”,“我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”,但是,侯逸凡努力与他们保持差不多的学习速度,以便不断提高自己。
侯逸凡一直奉行“不和别人比”,“要跟自己比。我期待毕业时,我真的能学到知识,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上有所提高。我不希望除了一纸毕业证书,什么也没有。”
大一的第二个学期,侯逸凡选了23个学分的课,这意味着她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课业,“趁着比赛少的时候多选些课,不然以后更有压力了。”
采访当天,侯逸凡刚从上一轮焦头烂额的忙碌中解脱出来,“这两天都没有练棋,课特别紧,有一天要连续上11节课。我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也不要落下棋艺。”
在繁忙的学习之余,她也参加学校的各种样式的活动,听学者演讲、参加一二九歌咏比赛;在学雷锋日,她担任“春燕行动”志愿者,与三位同学一起探访了两位退休老教师,陪老人聊天,也聆听老先生们的教诲;她还是北大国际象棋选修课的特邀助教,为在大学校园推广国际象棋运动尽份力,北大国际象棋队领队和课程教师李晓鹏评价侯逸凡:“她对国际象棋的讲解思路清晰、通俗易懂,让同学们感受了国际象棋运动的魅力。”
“千钧压顶何须叹,披荆斩棘向前看”
2016年,她在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上第四次成为世界棋后。
在女子领域拿奖拿到手软后,侯逸凡逐渐放弃女子赛事,转战男子赛场。
第二年,她在比尔国象节特级大师组比赛中战胜多位男子特级大师夺冠,成为该赛事历史上首位获此荣誉的女棋手。
时至今日,她依旧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等级分排在2600分以上的女棋手。
数据来源:chess2700
也是在2017年这一年,侯逸凡同时成为全国4名获得罗德奖学金的幸运儿之一,入学牛津。
名校学习经历受益匪浅
“以前想问题,总是棋手的角度。如今在学业中,经历很多小组讨论,在课题的研究时,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考察,避免先入为主。”
这种改变很明显,在她的微博中也有体现。
5月10日,在2020国际棋联线上国家杯决赛中,中国队派出了四男两女6名棋手,其中包括侯逸凡。中国队与美国队战成2比2平,但根据规则,中国队因在预赛阶段排名靠前而夺得冠军。
隔天,侯逸凡转发新闻时的感慨颇有高度:
“体育不应作为政治的工具,但仍可作为一种外交媒介,促进国家间关系。”
“小棋盘,大世界,愿全球走势也能在缓和状态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。”
转型做教授,经过深思熟虑
当年刚刚入学北大时,她就当过北大国际象棋课的助教,给近百位同学上课也不怵。课程结束后,还有同学意犹未尽,议论说:“她讲得非常好,口齿清楚,条理明晰,还会引经据典,让我们这种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也听得很入神。”
侯逸凡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更丰富多彩。
“在一个圈子待久了,也就习惯留在这个舒适区,久了也难有动力做改变。我希望自己每过一段时间就能与时俱进,给自己注入新的元素,也尽可能给社会多做一些事情。”
她的信条是:“人生就要多见识不同的风景。”
当个一往无前的“小兵”
2016年,侯逸凡干了一件震惊国际象棋界的大事:用一封英文信正式通知国际棋联,退出本年度国际棋联女子系列大奖赛。
这意味着,她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巨额奖金,选择捍卫自己作为一名女棋手的尊严,对国际棋联现有赛事制度发起了公开挑战。
如今回忆起来,她说迈出那一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“一是想逼自己一把,只有切断退路前进才是出路。希望通过这样的决定激励自己在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水平。
二是呼吁性别平等。现存的女子赛制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具有争议性的,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并认识到这一点,并将解决该事项提上议事日程。”
20多年的国际象棋生涯中,她一边学着偶像、国际象棋男子第11位世界冠军鲍比·费舍尔,一边找着自己,努力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。
她说自己最喜欢的棋子是小兵。
它们因为力量微小而且数量众多,所以常常被人忽视。
但小兵与其他所有的棋子有两个不同:
一是它只能前进不能后退,这也就意味着,每推进一步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;
二是当它顺利到达对方的底线时,可以升变,变成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一个棋子。
“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,只要做了决定,就不能回头。而即使一个小兵,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。”

实习编辑:陈霞

参考来源:《大学生》杂志 2013年第11期 总第193期《侯逸凡:左手握书右手执棋作者:尹颖尧  张盖伦(中国人民大学) ;《环球人物》杂志2020年7月《26岁美女棋后当教授!18岁入北大、拿奖学金读牛津,一路开挂的她也曾披荆斩棘》 作者:阿晔;深圳大学“深大荔知”微信公号、新华网等
责任编辑:陈薇薇
中国大学生(微信ID:dxszzcn)
投稿:chinaun@126.com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